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66节

  李悦、季秀英等人显然是有备而来,拿出了本子,上面记录着关于文学奖的各种问题。
  方言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  聊着聊着,聊完正事,渐渐地闲聊起来。
  临近春节,气氛一片欢乐祥和。
  半晌,开完会的王朦、周雁茹走了进来。
  “在聊什么呢?”
  “王老师,周老师。”
  方言打了声招呼,道明了来意。
  王朦把目光投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黄忠国,“黄老师,你觉得岩子这些散文怎么样?”
  “一个字,绝!”
  黄忠国拍桌道:“从食材到烹饪,再到品尝美味,靠着文字,就让美食跃然纸上,而且从吃上引出的这些思考和感悟,更是绝了!”
  “我看看,我看看。”
  众人倍感兴趣,一拥而上。
  跟不同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里的每一篇散文都是独立成篇,上一篇和下一篇,没有明显的勾连,可能最大的共通点就是“吃”。
  “广厦千间,夜眠仅需六尺。”
  王洁道:“家财万贯,日食不过三餐。”
  “不同地域的华夏人,运用各自智慧,适度、巧妙地利用自然,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。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,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,唯有农耕民族……”
  季秀英越念越大声,“有个作家这样描述华夏人淳朴的生命观: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,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。”
  “精辟!”
  李悦问:“岩子,这個作家是不是就是你?”
  方言和他们相视一笑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  “年,相比一个城的兴衰流转,显得短暂,但对一个人来说,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。”王朦感慨道,“这句写得真应景啊。”
  “是啊,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。”
  一下子,把众人拉到了对过年的期盼中。
  ………………
  1月24日,除夕。
  雪花飘飘,北风萧萧。
  一到冬天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个储藏室,里面堆放着整整齐齐的煤球。
  方言拿着火钳,换完煤球,朝外喊着:
  “姐,妈喊你回来吃年夜饭啦!”
  “岩子,你过来下。”
  方红站在苏雅家门口,招了招手。
  方言好奇地走了过来,就见苏雅从屋里走出来,手上捧着一堆东西,“这是若雪、胜男、洋子、结衣她们给伱的新年礼物。”
  “都给我的?”
  “对啊!”
  苏雅把视线落在《袖珍日汉词典》,“这个是若雪的礼物,她说你如果要学外语,或者要看洋子翻译的《那山那人那狗》,字典肯定少不了,这本很适合初学者入门使用。”
  方言扫了一眼,唐胜男送的是盒磁带,铃木洋子和桥本结衣的则是两盒精致的糕点。
  “这个是我的回礼。”
  苏雅晃了晃一双手套,“你是大作家,手可精贵了,注意保暖,小心别得冻疮。”
  “你就不能盼我点好的嘛。”
  方言摇了摇头,统统笑纳。
  “还有呢!”
  方红把弟弟拉到院子的角落,确认四下无人,才心安地打开布袋子,里面装着一捆捆的大团结,“这是跃民给你的。”
  “不少啊。”
  方言粗粗看了几眼,看上去有好几千。
  “可不是嘛,这么多,我根本不敢一个人回家,还是跃民送我回来。”方红语气里透着难以置信,“岩子,怎么能有这么多啊!”
  方言道:“要不然,怎么有那么多人放着铁饭碗不干,偏要停薪留职来干个体户呢。”
  “他还说今年挣得只会比这个多。”
  方红像做贼似的压低声音。
  方言认真说;“姐,你给我捎句话给韩哥,开年这段时间不要出摊了,暂时休息。”
  方红问:“怎么了,是不是出什么事了?”
  “有风声。”
  方言说最近可能会对经济领域犯罪活动重拳出击,个体户可能要面临一场风波。
  “我知道了!”
  方红一脸严肃,“明天我就去告诉他。”
  两人回到屋里,电视开着,但没有播放春晚,虽然中央台在82年举办了一场春节联欢晚会,但不是现场直播,也不是在今天。
  而是在元旦期间,具体的表演节目,据田增翔打听到的小道消息,王钢和他的孩子表演了相声,《父子对话》,一位梳着大辫子的女歌唱家,演唱了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和《我爱你,塞北的雪》,至于这位是谁,不可说。
  “吧嗒。”
  杨霞关掉电视,招呼众人吃饭。
  年夜饭相当地丰盛,猪头肉、腊肉、腊鱼、鸭汤、猪肉白菜馅饺子、干贝烧白菜……
  “妈,这是跃民送给咱们的。”
  方红从布袋里拿出几条五彩缤纷的丝巾和尼龙纱巾,“这一条是燕子的。”
  “哇!”
  方燕眼睛冒出“bulingbuling”的光,立刻像打红领巾一样,激动地戴上尼龙纱巾。
  “不是这么戴的。”
  方言帮小妹解开,手把手教着,“不许带到学校显摆,要是被没收的话……”
  “知道知道,我绝对不会带到学校去的!”
  方燕信誓旦旦地保证,双手放在背后,“哥,我们过几天去看电影吧。”
  “什么电影?”方红也在帮杨霞系纱巾,“最近又出什么新的电影了?”
  “有!有!叫《少林寺》!”
  方燕说自己从《大众电影》看到的,2月1日上映。“到时候,我们全家去看吧?”
  “少林寺?好端端地干嘛去拍和尚啊?”
  杨霞疑惑道:“和尚有什么好拍的?”
  “妈,这是部武侠电影。”
  方言生了兴致,答应了小妹的请求。
  方燕脸上写满了兴奋,余光注意到哥哥带回的礼物里有一盒未拆封的音乐磁带。
  “哥,徐晓凤是谁啊?”
  “徐晓凤啊。”
  方言顺着目光望去,一眼就落在歌曲目录里的《风的季节》。
  “凉风轻轻吹到悄然进了我衣襟,
  夏天偷去听不见声音。
  日子匆匆走过倍令我有百感生,
  记挂那一片景象缤纷……”
  “吹呀吹,让这风吹,抹干眼眸里亮晶的眼泪。”
  “吹呀吹,让这风吹,哀伤通通带走,管风里是谁。”
  第149章 注入新鲜血液
  第二天,方言一大清早就出门。
  先到沈霜家里拜年,随后按照预约好的时间顺序,挨个拜访了章光年、丁铃、汪曾其、沈丛文、艾清、王朦……
  跟万芳预约的是下午两点半,方言准时地出现在万佳宝家中,话题始终在话剧上。
  万佳宝在完成了《商鞅》的初稿以后,肉眼可见地心情舒畅,谈兴很浓,谈到自己年轻时如何写作。
  “当时在川蜀长江边的一条小火轮上,天气闷热极了,我这个人又特别爱出汗。”
  “但就是这么闷热,这么流汗,从早上到夜里,我一点儿也没有分心,我的笔一直追赶着我的思路,一句句一幕幕地写。”
  “那真是我生命中最极乐的时光。”
  “自从《王昭君》以后,我就再也没有写得这么酣畅淋漓,直到遇到你这部作品。”
  “能被先生这么夸奖,是我的荣幸!”
  方言会心一笑。
  “恐怕我以后是很难再有这样的感觉,再写出这样的大东西了。”万佳宝不无感慨道。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