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226节

  范汉生难为情地说,《花城》穷怕了。
  一篇好稿子都恨不得掰开两篇用,而方老师这么多惊为天人的文艺观点和理论,全部放在一期上,何止是浪费,简直是糟践!
  「范总编言重了。」
  方言哭笑不得。
  「一点儿也不言重。」
  范汉生为难道:「说实话,这次能从方老师这里得到这么多好东西,按理说不该再有什么非分之想,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,方老师,能不能请您给我们《花城》写一篇稿子?」
  此话一出,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方言。
  此刻,林贤治眼里炙热,心怦怦直跳。
  自从方言提出「岭南文学」之后,不只是他,整个《花城》出版社都着了魔。
  不出意外的话,当刊登着「岭南文学」观点的《花城》出版时,整个粤东文坛都会为之一震。
  这已经不单是《花城》想进步的问题,而是整个文学粤军太想进步了!
  「我会好好考虑的。」
  方言既没有答应,但也没有拒绝。
  毕竟,始终记得还欠小妹一篇武侠。
  范汉生表示非常理解,毕竟方老师的事多,接下来要被粤东的领导们请去当座上宾。
  一行人离开教室,来到出版社的食堂,菜肴丰盛,酒水管够,专门为方言准备的。
  一个个上来敬酒,话里话外都充满着敬仰之情,如滔滔江水,连绵不绝。
  不过,还没到如黄河泛滥,一发而不可收拾的程度。
  毕竟,袁大头小站练兵,可是练了将近三年。
  方小将在《花城》整军,才三天而已。
  不过假以时日,这支文学粤军迟早连人带笔,都得姓「方」!
  到那个时候,你们走谁的路?
  方小将的路!
  你们是谁的兵?
  方小将的兵!
  第199章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
  八月,人艺。
  剧院外,狂风四起,大雨滂沱。
  剧院内,《商鞅》进入走排阶段,排演得如火如荼,一楼和三楼的排练场,到处是人。
  甚至,一楼排练场被掰开两半用。
  台上排着这出戏,台下演着那出戏。
  空气闷热,演员们素面朝天,满头大汗。
  「停停停,朱菻,咱休息一会儿。」
  姜闻抹了下额头,一手全是汗。
  「这怎么行呢!」
  朱菻皱了皱眉,自从看了宋旦旦、梁冠花这些人艺演员的表演,自愧不如,压力巨大。
  「就一小会儿。」
  姜闻道:「要是能特么有根冰棍就好了。」
  「你想得倒挺美。」
  朱菻左顾右看,提醒了一句,「赶紧再练练吧,英老师让我们多演,来找感觉。」
  「没事,英老师他不会说什么。」
  姜闻自信满满地说,英若诚可是他发小英答的爸爸,自个管英若诚叫「大爷」。
  「我天赋差、没舞台经验、演技……」
  朱菻底气不足。
  毕竟,只上过北电的业余表演班,没有系统地学过正规的戏剧表演,表演状态跟蓝天夜等人很不一样,短时间之内,没法做到合槽。
  「别说你了,我也一样!」
  姜闻道:「就盼着哪一天灵光乍现,方老师能附体,助我入"槽"。」
  朱菻噗嗤一笑,「英老师不是说了嘛,只要你肯像道名一样努力,再把爱眨眼睛的毛病给改了,就能把"秦惠文王"演得更好。」
  「改不了,天生的!」
  姜闻指着自己这张脸,「就跟这招风耳、小眼睛、扫帚眉一样。」
  随后感慨道:「我发小总嘲笑我,这五官没有一个出挑,同学们都管我叫"马猴",可谁能想到,我能被方老师选中!」
  「所以绝不能辜负了方老师的信任。」
  朱菻眼里闪动着一丝光。
  「这话说得没错。」
  姜闻好奇不已,「不过说来也奇怪,方老师除了在试镜的那次露了回脸,都这么多天了,一次也没来过人艺,看看咱们的排练。」
  朱菻摇了摇头,若有所思。
  姜闻左顾右看,看到台下的于师之和蓝天夜、鲍国庵谈剧本,视线一转,就见万佳宝坐在后排,正在低声地和旁边的人议论着什么。
  「小方在蛇口唱了出好戏。」
  胡木桥露出满意的笑容。
  万佳宝从老友口中,得知了方言在蛇口的所作所为,「他有时候总会有一些创造性思维,总能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来一个惊喜。」
  「是啊,周秦之变,古今之变。」
  胡木桥笑着说,老人对方言这次讲座非常满意,已经要求《新华报》、《红旗》、《光明报》等报刊把演讲内容刊登出来,像《大秦之裂变》一样,在社会上再来一场大讨论。
  万佳宝面露忧色,「我看让小方在羊城多呆段时间,避一避风头,你觉得怎么样?」
  「放心吧,现在人还在粤东。」
  胡木桥道:「据粤东的同志反映,他正在羊城、佛山等地,走访采风,搜集材料呢。」
  「看来他又要写什么新作了。」
  万佳宝眉毛舒展,松了口气。
  胡木桥不无感慨道:「小方这创作的产量,放眼整个文坛而言,也是极其罕见的。」
  「越是这样,我这把老骨头越要加把劲。」
  万佳宝说:「可不能落后小辈了,现在小方已经打好了前站,搭好了台子,接下来就该我们登台,把改革|开放这出大戏唱起来。」
  「他这回立了大功。」
  胡木桥会心一笑,说老人给方言准备了一份特殊礼物,等他回来,就送过去。………
  伴随着《文艺报》、《文学报》、《新华报》等主流报纸,转载和点评《羊城日报》关于方言的文学讲座的报道,一石惊起了千层浪。
  理论界、经济界、史学界等各界人士,立刻围绕着「周秦之变」、「古今之变」、「改革」等话题,展开激烈地辩论,吵得不可开交。
  场面,不亚于真li标准讨论。
  朱菻通过报纸,才知道方言这些天之所以没来人艺,原来人在粤东,而且在粤东干出这么大的事,搅得满城风雨,风波越演越烈。
  就在此时,最新一期的《花城》在全国发行,方言关于「纯文学」的浅谈,在文艺界里炸响了一道惊雷,作家、编辑、评论家、文艺理论家纷纷下场,有支持的,也有反对的。
  划分两派,争论不休。
  一场席卷全国的暴风雨,越来越猛烈。
  就连《蒲公英》、《芳草地》、《枫叶》、《钟鼓楼》等燕京各区的馆办报纸,也掺合一脚。
  大街上,到处都是拿着报纸杂志的路人。
  叶晶摆着地摊,没好气道:「我说哥们,能不看杂志,过来搭把手嘛!」
  「马上,马上。」
  王硕两眼直勾勾地盯着《花城》。
  「你不是说这辈子都不写作嘛,还看这个干嘛。」叶晶白了眼,「再看,跟你也没关系。」
  王硕道:「吗的,方老师真牛逼。」
  叶晶刚要说话,就听到人堆里冒出一个尖叫声,「公安来了」,一时间,整条路上的摊主们都慌了神,一个个连忙收拾东西跑路。
  「别看了!快跑!」
  「要是被逮住了,咱俩都得交代在这儿!」
  「诶,我的书!」
  顷刻间,众人脚下抹油,四处逃窜。
  《花城》这本期刊,也不小心地掉在地上。
  但很快地,就被路过的人捡了起来,这期的《花城》可抢手得很,报刊亭早就售罄了。
  余桦虽然没有抢到,但好在医院里订阅了一堆文学杂志,此时此刻,他把《花城》夹在腋下,优哉游哉地来到太平间,躺在床上。
  每当酷暑炎炎,就会躲在这里纳凉。
  「方老师说得太对了!」
  「什么纯文学、严肃文学、通俗文学,只要能让我不拔牙、能不上班、能睡懒觉、稿费还能归自己的文学,就是特么的好文学。」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